路況更熟,開辟運輸“快速通道”
“接上級指揮所通報,我方機場保障資源嚴重匱乏,急需從某貨運車站搶運一批作戰物資,命令你部火速馳援。”運輸保障分隊千里機動至演習地域,征塵未洗任務便隨之而來。
分隊指揮員張偉迅速抽組精干人員和車輛成立搶運隊,緊急奔赴百公里之外的目標車站。
車隊行進不久,車載電臺便傳來“敵情”通報:前方運輸線遭遇火力壓制,通行受阻。選擇迂回路線,須繞行近千里路程,難以在規定時間內到達;強行通過,人員裝備則會損傷嚴重,無法完成運輸任務。進退兩難之際,張偉迅速與場站聯系,協調派遣民兵運輸分隊配合完成任務。
很快,民兵運輸分隊隊長李衛東帶領10余名民兵,駕駛6臺運輸車趕來支援。快速對接后,張偉將民兵與現役官兵進行混合編組,并把民兵中具有一定戰術素養的退伍軍人編入防敵特分子襲擾的戰斗小組。
了解完情況,李衛東報告說,他知道一條簡易小道可以繞開火力區,這條道路并沒有在地圖上標注,不僅坑洼路窄,有幾處地段還非常險要。
張偉果斷決定走這條險路。由李衛東駕駛頭車帶路,帶著運輸分隊穿過這條隱蔽在山林中的小道后,再改走高速公路,不僅成功繞過火力封鎖,還提前到達貨運車站。最終運輸分隊攜帶航油和物資比規定時間提前半個小時趕回機場,圓滿完成任務。
“民兵熟悉當地社情路況,協助我們開辟出一條快速運輸通道。”張偉感慨地說,這支編組在駐地物流公司的民兵分隊具有豐富的裝卸載經驗和過硬的戰斗作風,有效補充了運力。
“轟——”幾聲巨響過后,防空警報響徹軍營。“醫療救護組,外場停機坪遭‘敵’制導武器襲擊,多名官兵受傷,迅速前往救護!”面對突如其來的“敵情”,指揮所應急處置命令迅速下達。
一時間,救護警笛響起,車輛疾馳,聯勤醫院、直屬衛生防疫隊、場站衛生隊、醫療救護民兵分隊4支戰場救護力量迅速奔赴目標地域。
到達現場后,各分隊迅速分工合作,協力展開救援。筆者在現場看到,民兵攜帶野戰救護醫療器具,時而匍匐前進、時而快速躍進,按照警戒隊形快速接近傷員,在第一時間、第一現場實施心肺復蘇和建立給藥通道,搶奪生命急救的“白金十分鐘”。
醫療救護組組長高璐璐介紹,民兵醫療救護分隊編組在駐地第二人民醫院,抽編的醫生大多急救經驗豐富,多次在交通和工程事故中現場搶救傷員,安排他們救治重傷員是“技盡其能”。
搶救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中,考核組又臨機出題:一名傷員身體多處被彈片擊中,30分鐘內如果不能有效處置,將危及生命!聯勤分隊開設的野戰救護所只能進行骨傷手術,這種復合傷情必須送后方醫院處理。
由于提前沒有預案,救護組頓時亂了陣腳。情急之下,民兵救護分隊隊長、駐地第二人民醫院院長趙華武快速做出反應,立即把電話打回他所在醫院,一邊安排急救室進行術前準備,一邊聯系駐醫院派出所出動警車,為救護車緊急開道。
“真是一場‘生死時速’的考驗,從一線運回傷員到轉運后方醫院開始手術,總共用時25分鐘!”演練結束,考核組領導說:“現代戰場武器殺傷力不斷增強,短時間內能造成大批人員傷亡,單靠一線衛勤保障資源遠遠不夠。這次戰場救護實兵拉動融入聯勤、地方醫院和醫療救護民兵分隊,軍地多種資源聯合進行戰場救護,真正搶奪到了傷員救治的‘黃金時間’。”
機場遭襲區域四處散落著未爆彈。排彈搶修分隊數十名官兵攜車帶裝緊急奔赴現場,按照規程完成爆破銷毀作業。
此時,上級下發緊急通報:第二波次“敵機”將在1小時后進入我防空區域,各保障分隊迅速展開機場功能恢復搶修,務必確保戰機按時起飛迎敵。
看著機場上大大小小近10個彈坑,排彈搶修指揮員李明峰急得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修復一個彈坑最少得20分鐘,如何能在1小時內完成任務?
正當他一籌莫展之時,只見場站領導帶著數十臺運輸車、挖掘機、軋路機等大型裝備和60余名機場搶修分隊民兵緊急趕來支援。
場站領導介紹,這支機場搶修民兵分隊按照人裝結合的編兵方式,編組在當地一家工程建設公司。該公司實力雄厚,擁有各型機械裝備近千臺、員工萬余人,在多個省份承接大型工程。他們抽編的這支分隊不僅裝備齊全,而且人人業務熟練,遂行支援保障任務召之能來、來之能戰。
民兵分隊到達現場后,迅速分組展開彈坑回填,司機駕駛各種重型裝備輪番上陣,民兵密切配合工程機械展開作業,很快就完成土方回填、平整和碾軋。
場站牽引車把玻璃道面板鋪設在碾軋平整的彈坑表面后,民兵快速進行鉆孔固定,并清潔道面。40分鐘后,機場跑道恢復如初。
隨著空情傳來,一架架戰機迅速升空迎“敵”。
復飛保障上演“速度與激情”,考核組一位成員感觸頗深地說:“在體系作戰中,后勤保障存在的任何短板,都可能成為作戰體系‘癱瘓’的隱患。民兵作為體系作戰中最廣泛最深厚的支援力量,扎根在更多更優的社會資源中,只要編強建實,不僅可用,而且管大用”。
信息化條件下作戰節奏快、強度高、消耗大,高新技術和大量信息化武器裝備運用于戰場,部隊對高素質兵員補充要求高,對各類保障的依賴性增強,保障內容繁多、技術性要求越來越高,單純依靠自身建立“大而全”的保障體系既無必要也不現實。
相比之下,民兵具有分布廣泛、熟悉環境、專業種類多、就近行動快等特點,既是高素質后備兵員的重要儲備基地,更是支援保障作戰的重要力量。民兵擔負保交護路、醫療救護、前運后送、物資保障等任務,能有力支援保障作戰,使部隊從部分繁重的保障活動中“解放”出來,聚力于核心作戰行動。部分依托高新技術行業系統、企業和單位編組的民兵,科技、智力、人才密集,裝備先進,承擔軍兵種部隊氣象水文、測繪導航、頻譜管理、工程搶建搶修、高新裝備維修和其他特種專業技術保障任務,專業匹配性更強、行動效率更高,其優勢有時甚至是現役部隊無法比擬的。此外,民兵寓軍于民、熟悉民情社情、組織嚴密,可有效履行區域防衛作戰、戰爭災害預防與救助、維護社會秩序等使命任務,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信息化戰爭拼的是體系,民兵優勢作用生成和發揮的效能,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作戰體系的貢獻率和融入度。要堅持向編組要戰斗力,緊貼現役部隊作戰需求,實施優質化編組,不斷提升民兵專業對口率、科技含量以及與現役部隊的功能耦合程度;常態組織與任務部隊聯演聯訓,開展聯合行動方法研究,搞好聯合行動磨合,打牢體系作戰的行動基礎;優化完善與現役部隊聯合行動的指揮機制,打造標準一致的通信和指揮裝備,強化現役部隊對接協調和運用民兵的意識和能力,確保戰時行動的聯合性、協調性和整體性,以充分發揮民兵的優勢作用、形成體系作戰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