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Z形手柄是否正常?”“異常。”當記者透過增強現實(AR)眼鏡觀察一扇飛機艙門時,眼鏡上彈出了這樣的提示,并伴隨警報聲。這是日前在京舉行的“第三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裝備成果展覽暨論壇活動”上展出的一項展品——“基于增強現實技術的復雜設備設施維護維修(MRO)系統”,展品由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發。
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航空通訊技術研究實驗室工程師韓振奇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這一系統將AR技術應用于高端復雜設備維護維修以及基礎設施MRO中,依靠物體識別、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SLAM)、人機問答等技術,為復雜設備設施維護維修提供實時指導及問題的解決方案。“目前,這一系統已經在飛機維護維修領域開展了應用。”
此次展會上,中科院各研究所展出了多項展品。以中科院電子學研究所展出的“高靈敏度銫光泵磁力儀”為例,經過多年技術攻關,科研人員突破了制約我國地球物理儀器裝備研發的核心技術——感應式磁場傳感器(磁棒)和高靈敏度光泵磁場傳感器技術,研制出系列磁場傳感器,靈敏度達到皮特斯拉(pT)或飛特斯拉(fT),并申請十余項核心專利,與國外先進水平相當。該所科研人員張樂向《中國科學報》記者介紹說,這一系列磁場傳感器的研制成功,為油氣與礦產資源勘探、反潛武器裝備研制奠定了基礎。
“AMS-3000機載大視場立體航攝系統”由中科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制。記者在展覽現場了解到,這是一臺大視場三線陣立體航測相機,其關鍵技術比國際上最先進的同類系統高出數倍。“它可以在2000米飛行高度像元分辨率達到0.07米,覆蓋寬度達到3000米,成圖比例尺1:1000,是一款高精度寬覆蓋的立體航攝系統。”長光所副研究員鄭麗娜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可謂站得高看得遠。”
此外,“探索1000”自主水下機器人、“數字磁隔離器”“多屬性動態人臉識別系統”“芯片原子鐘”“星載銣原子鐘”等展品也紛紛亮相。
據了解,第三屆軍民融合發展高技術裝備成果展覽暨論壇活動由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辦公室、中央軍委裝備發展部、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國防科工局、中國科學院、全國工商聯共同主辦,聚焦信息技術領域軍民融合發展成果,共展出產品與技術成果936項。活動為期7天,觀眾可在線觀展,也可通過“軍采通”手機軟件與參展廠商溝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