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由來
1月14日,由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軍民融合形勢課題組完成的《中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形勢與建議》在京正式發布。據悉,這是基于大數據分析基礎上的我國軍民融合領域首部產業研究報告。
課題組負責人介紹,全書利用互聯網數據抓取技術,在國內首次構建了我國軍民融合企業信息數據庫。
《中國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形勢與建議》包括總論篇、區域篇、行業篇、案例篇和專題篇等五大部分。
報告建議,圍繞軍民融合戰略落地生根過程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要以提升軍民整體效益為目標,推進從“單打獨斗”轉變為“協同發力”,著力做好“三個加強”和“三個構建”,即加強有利于軍民融合的社會文化建設,加強各地同省軍區、戰區之間的雙向聯系,加強政策效果和工作運行的評估督導督察,構建“國家主導、需求牽引、市場運作相統一”的軍民融合發展生態體系、構建緊跟世界新軍事革命發展趨勢的軍民融合創新體系、構建全國基礎性軍民融合信息集成與共享平臺。
來自國家發改委國防動員研究發展中心、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國防大學、軍事科學院、中央財經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單位的50余名專家學者就相關建議展開了熱議。
軍民融合產業現狀
產業地位:
對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日益增強
產業能力:
呈現“兩增兩減”的發展特征
產業布局:
向經濟發達地區、大城市集聚
產業牽引:
政策和軍事需求加快促進融合
產業創新:
軍民融合助推企業創新發展
①喜:從遍地開花到有序推進
小占比發揮大作用
新年伊始,江西省委軍民融合辦公室傳來喜訊,在第二批江西省軍民融合企業(單位)認定過程中,經過自愿申報、初審推薦、實地考察和專家評審,143家企業(單位)脫穎而出,喜獲“參軍”資格。
無獨有偶。春節過后,江蘇省軍民融合產業示范基地名單再添新丁,經過申報、評選和公示等一系列規范流程,蘇州工業園區、海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江陰臨港經濟開發區等3家單位成功入圍。
從當初遍地開花到如今有序推進,產業領域的軍民融合捷報頻傳。這也足以說明,產業布局已成各地推動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落地實施的一個重要抓手,同時極大地推動了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這是一組令人振奮的數據。截至2018年9月底,我國軍民融合企業數量大約只占全國在營企業的0.03%,盡管占比不高,但平均每個軍民融合企業可實現營業收入3.48億元,相當于全部在營企業平均值的48倍;軍民融合企業勞動生產率達120萬元/人,相當于全部在營企業平均值的95倍。
小占比緣何有大作為?
我國大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戰略,配套實施了許多重大工程與項目,“軍轉民”“民參軍”加快發展,產業領域的軍民融合發展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主體,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一支有生力量。
一些省區市加強與軍工集團科研機構合作,推進軍用技術成果產業化,孵化培育了一批具有影響力的高新技術企業,在信息技術、航空航天、船舶工業和海洋裝備、生物醫藥等新興領域催生一批優勢產品。
一些地方運用市場手段增強科技軍民融合的活力,系統提升各類主體創新能力,推進軍民融合產業向深度發展,一批軍民融合型高端特色產業集群正在快速崛起。
“放眼未來,產業領域的軍民融合發展必將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強的物質技術支撐,對于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也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報告撰稿人之一信心滿滿地表示。
②憂:不匹配現象令人關注
“兩頭熱”難抵“中間冷”
2月14日,滬深兩市主要股指開盤漲跌互現。盤面上,電子元器件板塊延續近日強勢表現,領漲行業板塊。
個中緣由在于,電子元器件一直是我們的一個短板,我國高端制造領域的電子元器件尚有20%左右依賴進口。
負責撰寫報告的課題組從行業視角全面分析軍民融合發展的現狀和變化趨勢,認為其中尤以“5個不匹配”最為突出。
高端軍事需求和技術供給能力不匹配。突出表現在高檔數控機床、高檔裝備儀器、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件精加工生產線,技術供給能力不足,同國際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決心大”和“落實難”之間的不匹配。跨區域、跨部門的經濟活動,不受行政隸屬關系制約,“兩頭熱”難抵“中間冷”:中央政府和軍隊推進軍民融合的熱度持續升溫,民營企業期盼熱度也在升溫,然而多數企業對哪些領域可以融以及融到什么程度,缺乏清晰認識,融合熱情不夠。
多元市場主體融合意志不匹配。軍民融合的市場主體相對復雜,既包括按照市場規律辦事、相對開放的民營企業,也包括不完全市場化、相對封閉的軍工集團,導致雙方缺乏互動合作的基礎。有人形容,不同市場主體之間往往“站在不同的星球,操著不同的語言,然后彼此點頭”,利益訴求、利益邏輯無法清晰表達,又怎樣有效推動實踐?
制度建設和戰略要求不匹配。以國防專利為例,職務發明國防專利的歸屬權“法律上清楚、事實上模糊”,某種程度上已經影響制約著國防科技人員從事國防科技創新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另外,政策制度保障無法實現“上下一致、左右銜接、整體配套”,也導致軍地之間深度融合往往“有心無力”。
同區域融合發展的同質性、不同主體融合發展的“虛火上升”和軍民融合發展“初心”的不匹配。各地都在千方百計引入軍工集團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行業,嚴重同質化的背后說明了什么?根本的一點在于,有意無意把軍民融合國家戰略“降格”“矮化”,“跑馬圈地多、有效融合少”,偏離軍民融合發展的“初心”,成為制約軍民融合發展的一個絆腳石。
③思:找準“問題背后的問題”
生態體系如何構建
不匹配的根源何在?作為全國唯一圍繞加速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推動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省級行政區,四川省的一段經歷可以說是“5個不匹配”的縮影。
中航工業在四川省境內有兩家軍工單位,其業務范圍均涵蓋研制生產大型軍用無人機。自2017年以來,四川省多次主動對接,提出整合兩家資源打造我國最大的軍用無人機綜合集成基地。
相關報告提交后,遲遲沒有下文。一名業內人士感慨:“國家和軍隊很重視,轄區內企業也很盼望落地,奈何執行層面動力不足,又是一個典型的‘兩頭熱’‘中間冷’!”
這并非是個案。課題組有關專家表示,軍民融合發展是一個整體協調、多方參與的生態體系,其中既有軍隊和地方政府,又有軍工集團和民營企業,各方利益訴求并不完全一致,任何單一方向、單一部門、單一行業“單兵突進”“獨挑大梁”都無濟于事。
“問題背后的問題”找準了,解決思路就清晰了:積極構建軍民融合生態體系!
要有科學的效益衡量,在尊重利益訴求中尋找最大利益共同區。軍隊更多關注政治和軍事利益;地方政府兼顧政治與經濟利益;軍民融合企業和部門則更重視經濟利益……軍民融合本身作為一種跨區域、跨部門的經濟活動,多元行為主體之間的協同互動務必有章可循。
健康有序、高效運行的生態體系,頂層設計與區域實踐、頂層設計與行業聯動作為推動實踐的兩條線,應該成為軍民融合的左膀右臂。
令人欣喜的是,2018年初,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科技部等7個部門聯合下發《關于支持中央單位深入參與所在區域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的通知》,明確提出中央企業要在承擔軍民深度融合改革試點任務的改革試驗區域選取試點單位,同時公布了一系列改革舉措。
而在北京、河南、江西等多個省市,相繼建立了軍民融合專項領導小組或聯席會議機制。各地正在加強與省軍區、戰區之間的雙向聯系,做好軍事需求重點領域的潛力調查評估,探索地方支援路徑,構建深度連接、多維融合、利益共享的新型地方軍民融合發展生態。
④盼:大棋盤上的集聚融合
區域和行業的坐標
2018年,兩位軍隊院士的舉動成為軍民融合領域的獨特景觀:邱志明院士團隊入駐中關村豐臺軍民融合創新園,馬偉明院士領銜的青島軍民融合協同創新研究院在青島國際院士港啟用。
兩位院士的名字都有一個“明”字,他們在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上的選擇同樣是明確的:積極探索“產學研用”相結合的軍民融合創新體制。有人說,產業領域的軍民融合,因為兩位院士的鼎力支持而更加天高地闊。
前不久,中關村管委會發布《關于推動中關村科技軍民融合特色園建設的意見》。提出到2022年,著力培育20個以上輻射帶動作用強的特色園,聚集500家以上優勢民口企業,產生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軍民兩用技術成果。
課題組專家追蹤調查認為,從產業園到特色園的稱呼改變,彰顯了中關村“先行先試”的精神內涵。
產業領域的軍民融合,各地差異明顯。統計數據顯示,軍民融合企業主要聚集在北京、江蘇、上海、陜西、四川、廣東等6個地區,占比達55%。
以政策支持為例,從2013年初到2018年9月,各地出臺軍民融合政策累計達212項,湖南地區推進力度最大,出臺33項政策;陜西、上海、山西和江蘇出臺政策數量相當,合計79項;其次是四川、河南和遼寧,分別出臺13項、12項和9項;安徽、海南、浙江等8省合計出臺35項;天津、山東、北京、河北等其余9個省市出臺政策平均不足5項。
就企業分布而言,“東密”且向部分“老三線”聚集;就創新能力而言,京粵引領發展;就產業規模而言,粵京蘇滬占據半壁江山;就對外貿易而言,顯著集中于東南沿海地區。
通過對2018年度第三季度財務數據分析,課題組進一步發現,產業領域軍民融合呈現出“兩增兩減”的態勢:償債能力增強,營運能力增強;盈利能力減弱(體現為增速回落),成長能力減弱(體現為增速放緩)。
大棋盤上怎樣集聚融合?記者與課題組成員交流,在區域和行業的坐標上衡量,路徑更加清晰。
產業的篩選培育,務必走好“無中生有”和“特優之變”的道路——切實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
產業的發展壯大,務必追求“根深葉茂果豐”的境界——真正把國家所需、軍隊所盼與我之所能辯證統一起來。